2021秋季学期《设计与制造II》课程项目展圆满结束!
来源:常非 发稿时间:2022-1-19 10:05:00 浏览次数:4531
1月15日,我院2021年度《设计与制造II》课程项目展在基础实验与创新实践教学中心如期举行,13个教学班87个项目全部参展,其中,29个班级推优项目和19个进入复赛的挑战组项目进行了项目汇报。项目展采用会场直播与线下同步的方式,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。学院院长杜朝辉、党委书记林立涛、校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丽伟、学院副书记胡永祥,以及全体课程教师、实验中心教师出席了本次项目展。
开幕仪式由课程负责教师郭为忠主持,郭老师介绍了课程项目式教学的历史与发展,他指出本课程经过多年的改进,教学质量不断提高。从教材改革,到项目实践指导方式改进,再到增加比赛环节,今年的项目式教学发生了很多变化。每个项目作品都凝结着同学们的智慧和汗水,体现了大家的所学、所悟。
随后,院长杜朝辉为项目展致辞。他指出,随着课程不断的改进和优化,同学们的作品也越来越优秀。学院探索项目式教学已有十余年,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在校内外已经有了很好的影响力。希望同学们利用好项目展平台,把所学知识、应用技能和创新创意通过作品很好地展示出来。
项目展及颁奖实况
不同往年,今年增设了挑战赛环节,鼓励同学们勇于创新,勇攀高峰, 赛出成绩,赛出水准。在赛场上,爬楼梯比赛和越障比赛进行得如火如荼,另一边,参加项目展的各组也已准备好实物模型、展板等,向各位老师展示并讲解自己团队的设计立意与创新点,并进行了作品的实操演示。
在随后的汇报环节,同学们通过PPT、视频等形式向评委嘉宾们热情洋溢地介绍项目作品的市场需求、设计方案、创新思路以及课程知识点应用等内容。评委嘉宾们一致认为今年的作品设计更规范、模型更精致、性能更优越。
经过激烈角逐,本次项目展最终在推优组中,评选出一等奖3项、二等奖8项、三等奖13项、最佳人气奖10项、优胜奖24项,以及挑战组的单项奖5项。
颁奖名单
一、二、三等奖
组号 | 项目名称 | 小组成员 | 指导教师 | 奖项名称 |
B-2 | 爬楼梯机器人 | 曾啟峰、李原森、卓恒春、宋治武、张皓博 | 高雪官 | 一等奖 |
A-5 | “海熊猫”潜航飞翼 | 栾頔、邢素、应昊澄、邹砚文、于清华 | 郭为忠 | 一等奖 |
F-5 | 仿生蝠鲼水下航行器 | 赵天予、林泽民、童春瑜、王晨月 | 林艳萍 | 一等奖 |
F-6 | 基于可变形轮设计的爬楼机器人 | 彭湛轩、顾俊、张渤宇、税昀昊 | 林艳萍 | 二等奖 |
C-6 | 爬楼梯全向移动车 | 万文博、杨青泉、陈昊、黄书航 | 何其昌 | 二等奖 |
H-7 | 三段八轮式越障机器人 | 周航、刘恩成、Timo Samuel Raff、梁振昊、Omodunni Fadeyi | Peter Bradley Shull | 二等奖 |
J-1 | 仿生机械鱼 | 朱亦菲、 谢棱西、 李磊、 崔世典 | 王冬梅 | 二等奖 |
M-1 | 乒乓球发球机 | 张津赫、吴昉、罗颖特、王念 | 徐竹田 | 二等奖 |
A-6 | 浅滩作业的水陆两用海蟹仿生机器人 | 李修璇、陈逸涵、王喆隆、王晔 | 郭为忠 | 二等奖 |
F-4 | 水陆两栖四足仿生动物 | 黄程、周峻峰、王方彤、吴雨卿 | 林艳萍 | 二等奖 |
A-4 | 一种水翼法推进的仿生海龟机器人 | 谭淩文、陈健欢、傅鹏宇、高玉运、余柏呈 | 郭为忠 | 二等奖 |
A-2 | 模块化全地形作业机器人 | 葛福雨、朱真璞、张埔菡、孙瑞琨、周畅 | 郭为忠 | 三等奖 |
D-1 | 爬楼机器人 | 唐宇星、魏继茹、何子雯、傅锦泓 | 李祥 | 三等奖 |
G-1 | 越障机器人 | 廖怡霖、薄云鹏、方胜伟、唐佩楷 | 孟祥慧 | 三等奖 |
G-6 | “pelSight”智能导盲车 | 宁一睿、李昊泽、黄盛琪、刘致远 | 孟祥慧 | 三等奖 |
M-7 | 摆臂爬楼车 | 张大容、谢嘉骏、王岱荪、宋昊承 | 徐竹田 | 三等奖 |
M-6 | 独树“易植”种树机器人 | 刘栋、李华龙、李海涛、何奔洋 | 徐竹田 | 三等奖 |
I-1 | 对鳍波动推进仿生机器人 | 刘松恺、郭灵岚、韩泽超、吴家琪、王岩 | 盛鑫军 | 三等奖 |
N-3 | 仿黑松露虫的变形救援机器人 | 高歌、胡霁璞、陈景欣、赵天昊、吴振南 | 尹俊连 | 三等奖 |
G-5 | 管道焊缝监测爬杆机器人 | 马文博、仲炀、童天睿、于梓童 | 孟祥慧 | 三等奖 |
G-3 | 六足越障机器人 | 林扬捷、邬登科、申博文、蔡云飞 | 孟祥慧 | 三等奖 |
C-2 | 全自动营养杯填装机 | 邓达鹏、洪章栋、高粲、陈代霖 | 何其昌 | 三等奖 |
B-1 | 容器苗法植树装置 | 谈天昊、陈晓鹏、魏厚祺、史浩宇、季皇威 | 高雪官 | 三等奖 |
H-1 | 沙漠草方格铺设多足机器人 | 周彦泓、袁萧俊、Elisa Dayan、全天睿、刘亚杰 | Peter Bradley Shull | 三等奖 |
最佳人气奖
组号 | 项目名称 | 小组成员 | 指导教师 |
A-2 | 模块化全地形作业机器人 | 葛福雨、朱真璞、张埔菡、孙瑞琨、周畅 | 郭为忠 |
A-5 | “海熊猫”潜航飞翼 | 栾頔、邢素、应昊澄、邹砚文、于清华 | 郭为忠 |
A-6 | 浅滩作业的水陆两用海蟹仿生机器人 | 李修璇、陈逸涵、王喆隆、王晔 | 郭为忠 |
B-3 | 防风固沙草方格铺设作业车 | 赵晨曦、孙仕林、魏润杭、施旭鹏 | 高雪官 |
F-4 | 水陆两栖四足仿生动物 | 黄程、周峻峰、王方彤、吴雨卿 | 林艳萍 |
F-5 | 仿生蝠鲼水下航行器 | 赵天予、林泽民、童春瑜、王晨月 | 林艳萍 |
G-6 | “pelSight”智能导盲车 | 宁一睿、李昊泽、黄盛琪、刘致远 | 孟祥慧 |
H-1 | 沙漠草方格铺设多足机器人 | 周彦泓、袁萧俊、Elisa Dayan、全天睿、刘亚杰 | Peter Bradley Shull |
I-2 | 爬楼梯机器人 | 张枫奇、罗锦烨、刘芮含、黄楷熠、马鑫 | 盛鑫军 |
K-4 | 自动核酸检测机器 | 孙源、陈芊一、苏晔姿、余祺 | 王新昶 |
优胜奖
组号 | 项目名称 | 小组成员 | 指导教师 |
B-3 | 防风固沙草方格铺设作业车 | 赵晨曦、孙仕林、魏润杭、施旭鹏 | 高雪官 |
C-1 | 蜘蛛仿生爬网机械 | 王灿泽、何跃齐、葛新宇、俞洋 | 何其昌 |
D-2 | 适用于狭窄空间的多足取物机器人 | 纪君逸、董家奇、刘一力、陈星宇 | 李祥 |
D-3 | 爬楼机器人 | 吴非晗、熊昊中、温滨、罗辰霄 | 李祥 |
D-4 | 自动翻页机 | 范张驰、张洪榜、张圣泓、刘书翰 | 李祥 |
D-6 | 遥控式河道垃圾捕集船 | 田博宇、吴汉骞、徐晓航、王滨雁 | 李祥 |
E-2 | Stair Climber | 戈思成、徐昭旸、张济、汪可 | 梁庆华 |
E-3 | 全地形越障搜救机器人 | 郑昭祺、文俣欣、杨渊渟、钟艺民 | 梁庆华 |
F-1 | 多足越障机器人 | 于歆豪、岳宁、程宝雯、单沐荣 | 林艳萍 |
F-3 | 越障机器人 | 孙其旸、史枢洋、赵兴基、李卓贤 | 林艳萍 |
G-7 | 绿洲——智能播种机 | 沈永緒、贾锐秋、黄可心、王姗姗 | 孟祥慧 |
I-3 | 无人售货机的自动装填 | 王少泽、黄雩洲、杨轶祺、袁久祚、罗昱凯 | 盛鑫军 |
I-4 | 越障机器人 | 吴至瑞、汤云颢、李瑞源、李奕文、张旭 | 盛鑫军 |
J-2 | 智能外墙喷漆机器人 | 张沆文 董芷淇 汪程峄 徐安泽 | 王冬梅 |
J-5 | 平衡跳跃机器人 | 马必达 刘嘉铖 何志轩 张荠文 | 王冬梅 |
K-1 | 蛙跳越障机器人 | 陈睿、徐培淞、黄炜航、张政 | 王新昶 |
K-2 | 图书馆多功能取物机械爪 | 易子琛、姜来、杨子骁、刘杰学 | 王新昶 |
K-4 | 自动核酸检测机器 | 孙源、陈芊一、苏晔姿、余祺 | 王新昶 |
K-7 | 球形机器人 | 江博文、齐浩然、孙逸仙 | 王新昶 |
M-4 | 仿爬虫式多足机器人 | 金新济、林郁欣、张珺怡、姚孟迹 | 徐竹田 |
N-2 | 越障小车 | 谢越、陈基尧、郑一、沈文怀、杨光 | 尹俊连 |
N-5 | 投掷装置 | 汪隆康、孟子秦、石云志、马铭杰、杨贵滔 | 尹俊连 |
N-6 | 越障机器人 | 邢家宁、胡林坤、罗皓丰、陈佳鹏、税帅懿 | 尹俊连 |
N-8 | 机械狗 | 马康敬宇、邓明轩、邱泰然、贾思聪 | 尹俊连 |
单项奖
组号 | 项目名称 | 小组成员 | 指导教师 | 奖项名称 |
B-2 | 爬楼梯机器人 | 曾啟峰、李原森、卓恒春、宋治武、张皓博 | 高雪官 | 爬楼梯速度最快奖-冠军 |
A-2 | 模块化全地形作业机器人 | 葛福雨、朱真璞、张埔菡、孙瑞琨、周畅 | 郭为忠 | 爬楼梯速度最快奖-亚军 |
H-7 | 三段八轮式越障机器人 | 周航、刘恩成、Timo Samuel Raff、梁振昊、Omodunni Fadeyi | Peter Bradley Shull | 越障速度最快奖 |
H-7 | 三段八轮式越障机器人 | 周航、刘恩成、Timo Samuel Raff、梁振昊、Omodunni Fadeyi | Peter Bradley Shull | 越障载重效率最高奖 |
F-6 | 基于可变形轮设计的爬楼机器人 | 彭湛轩、顾俊、张渤宇、税昀昊 | 林艳萍 | 最佳创意奖 |
项目展临近尾声,学院副书记胡永祥发表总结讲话,他指出,课程项目展在项目式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,从大家的作品中能看到更多的思考,更高的追求,相信同学们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都有很多的收获。课程今后将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和优化,努力做成最具特色又能体现学生创新力的一门课。
基础实验与创新实践教学中心宣传组供稿
撰稿:许亚敏
摄影:常 非
排版:寿奕宁
审核:黄宏成